在伽师县玉代克力克乡的葡萄架下、棉田垄间,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穿梭忙碌。这位被乡亲们亲切唤作“小王书记”的90后驻村干部王科伟,用四年时光在塔克拉玛干边缘书写着别样的青春答卷——他的运动鞋沾满泥土,帆布包揣着馕饼,泛黄的笔记本记满家长里短,从彩云之南走来的青年,早已把根深深扎进这片热土。
初到伽师时,语言不通与习俗差异曾让这个内地小伙辗转难眠。但他把“本领恐慌”化作破土力量:麦麦提江大叔家的葡萄架该修枝了,他挽起袖子就上;玉山江弟弟的助学金申请要跑手续,他多次往返县城;巴扎村玉苏普大婶的慢性病药快吃完了,他默默记在备忘录里……如今,他是依提帕克村失独老人膝下的“亲儿子”,是英艾日克村孤儿的“书记哥哥”,更是村民们随叫随到的“自家兄弟”。
2024年履新巴扎村党支部书记后,王科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掉党群服务中心的“隔墙”。带着党员们连干五天,冰冷柜台变身圆桌茶几,行政办公室改成集便民充电、作业辅导、纠纷调解于一体的“会客厅”。女党员们连夜缝制的彩色地垫铺满儿童角,爱心复印机贴着“学子免费”的标识,调解室里飘着艾德莱斯绸窗帘的芬芳。看着日均百余人次来“打卡”的乡亲,听着老大爷笑称“这儿比巴扎还热闹”,他更笃定:基层治理的温度,就藏在沾着烟火气的细节里。
让无职党员“有位更有为”,是王科伟的治理密码,通过设岗定责,30名党员认领了政策宣讲、技术指导等“责任田”。他引领“闺蜜团”串门拉家常,织密了“上门坐一坐、难处帮一帮”的温情网。在石榴成熟的季节,他带着各族群众在果园里对歌,用“三个离不开”的典故浇灌团结之花。王科伟积极推动兵地融合纵深发展,建立与兵团第三师伽师总场九连的结对共建机制,定期在村召开兵地共建联席会,在春耕关键期,他领着兵团技术员下田,手把手教村民干播湿出、无人机作业、高效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,让伽师总场九连的“五共”(组织共建、队伍共育、工作共抓、活动共办、服务共做)机制结出硕果。
行走在村道间,王科伟常想起初到时写下的誓言:“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。”这片热土教会他: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,有的只是把每件“小事”做成“实事”的坚持。当春风再度拂过塔克拉玛干边缘的绿洲,这位青年干部依然步履不停,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绽放着青春最本真的模样。
(伽师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崔景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