伽师新梅以清甜多汁的独特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,成为消费者争相追捧的“果中珍品”。这份自然馈赠的背后,凝结着科研团队十余年如一日的智慧耕耘——他们用科技手段构建绿色防控网络,为新梅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。
2008年,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团队扎根伽师,通过系统性普查摸清新梅病虫害发生规律,逐步构建起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的绿色防控体系。在这套体系中,生物防治、物理阻隔与精准用药有机结合,既保障了果品安全,又维护了果园生态平衡。
为培育更适宜本土种植的优质品种,科研人员足迹遍布伽师田间地头。他们详细记录不同海拔、气候、土壤条件下新梅的生长参数,开展砧木与接穗的组合试验,最终筛选出抗逆性强、丰产性好的新梅1号、2号、3号等优良品系。这些品种不仅完全适应伽师的光热条件,更凭借紫玉般的果皮、琥珀色的果肉和浓郁果香,在高端水果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
“通过精细化整形修剪技术,我们让每棵新梅树都拥有通透的树冠结构。”新疆农业科学院专家何健指着果园示范区介绍,团队独创的“控冠促花”技术体系,使树体养分分配更趋合理,芽眼萌发率大幅提升,优质果率显著增加。配套实施的嫁接改良技术,使让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突破18%,达到国际优质鲜食梅标准。
在病虫害阻击战中,科研团队采取“精准防控”策略。针对钻蛀性害虫食心虫,创新引入生物信息素诱捕技术——在果园定点释放人工合成的性诱剂,干扰害虫交配行为,使虫口密度极大下降。对于红蜘蛛等刺吸式害虫,则采用“以虫治虫”策略,定向释放捕食螨构建天敌种群。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主任朱晓锋形象比喻:“这相当于给果园配备了24小时巡逻的‘生态卫士’。”
从种质创新到技术集成,从生态防控到品质提升,伽师新梅产业的每一步发展,都彰显了科技兴农的力量。如今,这片被科研智慧滋养的土地上,57万亩新梅园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甜蜜希望。
(伽师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