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客在红其拉甫国门参观。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侯立超 摄
当车队抵达红其拉甫国门时,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们怀着崇敬与自豪,在国门前驻足留影,与庄严矗立的界碑合影。
“站在国门前,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强大,也深刻体会到边防民警的艰辛与不易。”四川游客杨华望着界碑,感慨万千。游客们眼中的自豪与感动,是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礼赞,更是对戍边卫士的崇高敬意。
红其拉甫意为“血染的通道”,可见此处之凶险。四季狂风裹挟着砂砾呼啸而过,六月飞雪、终年严寒是这里的常态。年平均气温低至-9℃,极端低温可达-42℃,水的沸点不足70℃,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8%。在这片“生命禁区”,一代又一代边防民警以“特别讲政治、特别守纪律、特别能奉献”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忍耐”的新老“三特”精神,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。
“这些扎根雪域高原的民警,是当之无愧的‘红色昆仑’,是昆仑文化最生动的诠释者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说,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每一位戍边人,都在用行动践行着对祖国的忠诚与担当。
回溯历史,1982年,年仅19岁的张玉贵与十几名战友,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,带着一顶帐篷、几袋面粉,毅然踏上这片荒芜的土地,在红其拉甫达坂创建了边防检查站。此后,他平均大半年才能回一次家,即便短暂归家,也总是行色匆匆。年幼的女儿张旭蕾曾对父亲的缺席充满不解,直到长大后才明白,父亲的心中始终装着另一个“家”——红其拉甫。
“守边,护边,奉献,不畏艰难险阻,‘红其拉甫人’所展现的精神,正是昆仑文化的红色内涵。”喀什地区博物馆馆员王晓华说。
从骑着牦牛在风雪中艰难巡逻,饱受强烈紫外线、高原反应和孤独的折磨,到如今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,干净房屋与丰富饮食,现代通讯设备与家人联络,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发展变迁,不仅是时代进步的缩影,更见证了戍边战士们始终如一的坚守。无论条件如何变化,他们对祖国的忠诚、对使命的担当从未改变。而他们所在的喀什,这座承载千年丝路文明的古城,随着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入推进,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“喀什是昆仑的西大门。”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颜廷真说:“正是因为有了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、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等一线单位的忠诚守卫者,才保障了这条国际通道的安全畅通。”
在这些戍边卫士的坚守下,喀什不仅成为了贸易往来的繁荣之地,更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。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汇聚,语言、艺术、习俗相互交融,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从古代驼队的铃声到如今满载货物的列车轰鸣,变化的是交通方式,不变的是喀什作为开放门户的重要地位,以及戍边人守护国门的坚定信念。
当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65年6月2日凌晨,周恩来总理乘坐伊尔—18专机飞临帕米尔高原上空。在那个导航设备落后的年代,边防战士与牧民们在海拔数千米的山顶点燃篝火,为飞机指引方向。周总理看到地面的篝火后,发来嘉勉电:“你们在高山辛勤工作,不畏艰险,克服了重重困难,望你们继续努力。”如今,中国已拥有世界领先的卫星导航技术,那两堆在风雪中燃烧的篝火早已化作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,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红其拉甫守卫者继续前行。